+1 929-2455678
+1 929-2455678
劉錫銅,性情溫文而閑雅,彬彬君子也。幼承家訓,深好筆翰,為人低調謙和,從容大度,做藝恥為雷同。先生經常與同人談及藝術生涯說:欲成就一位書家,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先博後精,天分既優,勤奮悟性高者,可真行草隸篆同時上手,在五體皆臨的基礎上,再精選一兩種書體作為主攻突破,最終走向成功。二是先精後博,天生素質和悟性差者,可先選一種書體作為突破口,在精臨的基礎上,再選擇諸體摹寫,最後根據嗜好,抉擇一兩種書體匠心經營,品良勤奮者也可成材。同時字斟句韻等字外功夫及其道德書品、境界特別重要。
劉先生為前者,但因生在農村,家境貧寒,成年時又無師道,且書貼見者甚少,三十余載與道甚遠。一九八五年報考中國書畫函大以後,方有機遇擢進,加之天分優、素質好,從小學畫,故倏忽三年,函大畢業成績甚佳,獲濰坊分校第一名,書法創作獲全國二等獎,被當地譽為“書法狀元”。一九九五年被青島市政府人才引進,調入青島中國書法進修學院。由於人才競爭,後被有關領導看中,隨破格調入郵電部青島療養院。從此加大了對傳統書法的投入、追求和涉讀,尤其是以簡帛天然爛漫之趣與漢碑雄渾高古之法及清人篆隸融會貫通,欲求古法之外,另辟蹊徑,折磨和苦難加大,正因為如此,心性提高,心態純正,心境高遠,豐富了書法內涵,寫出了獨特的藝術個性和變化縱橫、張弛有度、力道千鈞的自勢特點。
錫銅先生初步確立了自我多變、天真自然、法度威嚴的書寫特征後,上下探索,最終達到了傳統與創新相互嘗試把握和自我道德與修養的巨大突破。近幾年創作出一批不俗、不怪、不入流行書體的作品,包括逆入重收,註重蒼老雄奇、婉轉而又筆放內涵的十四幅八尺隸書條屏《文天祥正氣歌》;強調氣勢恢宏、高古大度、善德融通、正氣浩然、落款與正文相輝映的二十幅丈二隸書條屏《康熙皇帝詩詞選》;流暢輕靈、迅疾多變、風格縱異、一任自然的《唐太宗李世民詩選》隸書長卷;最使人叫絕的是出於秦漢、借於明清簡帛隸書與款式奇倔高昂的古藝才華,產生出了強烈的跳躍和奇詭,加之流瀉的筆鋒與快速的搏勢,於瀟灑自然中流露出筆畫空白,堅質蒼潤,展現出了先生激宕陣馬、神氣完足、寬博沈雄的碩大隸書自撰對聯;筆力渾厚、拙巧相生、令人目移色動、魄震心驚的八尺自集自書的大篆對聯;以及融匯二王、米芾、王鐸等筆意,生險造勢、縱橫飄忽、筆走龍蛇的行草之作等等。由此可見先生書法,其臨古之深,己運之能,忘乎筆墨之間,調和心手之用,真從心所欲,物我兩忘,熟古今之變體,通源流之分合,盡得於目,盡存於心,從而初具先生自我之面貌。
劉先生不僅在書法藝術上獨到見解和有較高的美學思想,也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傳統和創新的參照,故被世人所尊敬。同時,他提倡書法以外自撰、自作詩詞佳聯與自我書法合璧,傳統與泥古創新結合,自我修養與道德禦品相得溢彰的藝術境界。二十余載不事應酬展評,惟以吟詩作對,清心修養,胸存道義,品行既高,筆墨之外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氣概,高韻善本,堅質浩宇,缺不可以為書。在青島工作近二十年的劉先生,對島海奇觀、峰巒疊嶂、靈仙礦泉、霧罩雲變等嶗山萬傾群山,臨眺覆遊,寫下了許多胸襟博大、山矗海蕩詩聯,如“嶗山巨峰攬勝”十四首中的“主峰嶗頂位中群,千米嵐生磕掌雲,巨象平尖圓石崮,藍天直刺極光聞”的第一首,對聯中有“腹稿光日月,經綸滿乾坤”、“德衡漢凱,腹遞穹張”和“善德容天下,寬洪載太平”等詩文佳對,故其作無煙火氣,無浮躁氣,詩書畫皆為其心跡之作也。
古人雲“任意所之,自然之理也”。劉先生得之哉,心遊千載,磗磅萬物,解人自當知之也。
*本文經劉錫銅授權發表。原載於人民網http://art.people.com.cn/n/2015/0414/c395430-26842580.html